MENU
首页» 热点聚焦

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近日揭晓,共有2285项课题获准立项资助。本次评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公平公正,坚持严把质量关,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人就评审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您可否先介绍一下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的总体情况?
  规划办负责人: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关心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和项目设置不断拓展,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为推出优秀研究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受理申报工作于310截止,全国共申报27171,比去年增加4624,增长22.8%。高校系统申报23657,87%。课题负责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申报9232,博士生导师申报2096,具有博士学位的申报15569项。近年来项目申报总数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反映国家社科基金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科界的关注度和申报积极性不断提高,令人欣喜;但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些申报课题质量不高。明年我们要考虑适当控制申报规模。
  4月份,我办对23个学科的申报课题全部组织通讯初评,每项课题由5名同行专家评审,参加通讯初评专家5362,发出材料近14万份,回收率为100%。根据通讯评分高低,确定4652个课题入围,平均入围率为17.1%51619,我办组织280名专家对入围课题进行会议评审,各学科评审组经过认真筛选,提出建议立项课题,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今年批准立项总数为2285,其中重点项目140,一般项目1290,青年项目855,平均立项率为8.42%,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学科、各省(区、市)的立项数量比去年都有明显增加。
  从评审结果看,今年的立项课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和理论创新的要求。这批立项课题重点突出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突出了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阐释,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突出了深化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阐释,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突出了深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了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提供支持;突出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突出了深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更好地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突出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记者:据我们了解,申请人对通讯初评都比较关注,请您介绍一下通讯初评的程序和结果。
  规划办负责人:是的。由于通讯初评实行的是“背靠背”的匿名评审,所以申请人对这个环节不大熟悉,我们也接到过这方面的咨询。通讯初评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将选题相同或相近的同类选题分成一组,便于互相比较,也便于评审专家统一把握标准和尺度。二是挑选初评专家,按专业对口原则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确保是“小同行”评审。三是初评专家对评审材料进行认真审阅和比较后,按规定的评分标准打分,提出是否建议入围的意见。四是确定入围分数线,5名专家加权平均分值的高低进行分组排序,线上入围,线下淘汰,这个步骤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完成。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办对初评工作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一是恢复了对申请人前期相关成果的考察,绝大多数申请者和评审专家都认为这样更为科学。二是提高初评专家的权威性。初评专家全部为正高职称,90%以上是博导,基本上都来自重点科研单位。三是根据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特点确定入围比例。社科类课题按计划立项数的1.8倍划定入围线,人文类课题入围比例适当放宽,2.1倍划线。当然这个比例定多大更为科学合理,今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据了解,这个比例比目前国内其他课题通讯评审入围比例要高。
  从初评结果看,今年重点科研单位和知名专家学者申报课题入围较多,如中国社科院入围率高达46%,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重点大学入围率达到33%以上,博导入围率为32%,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评审专家反映,今年入围上会课题的总体质量明显好于去年,大体符合科研生产力布局,也体现出国家项目的层次和水平。
  最近我们对通讯初评数据做了些统计分析,有几点在此作些说明。一是尽管入围课题质量较高,但没有入围的低分课题仍然较多,说明总体申报质量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们考虑今后适当控制申报规模的主要原因。今年初评全国平均分为67.6,入围平均分为77.9,65分以下低分课题占了34%。这些课题大多存在选题细小、论证不充分、前期成果薄弱等问题。二是同类选题集中申报现象较为突出。如在管理学和应用经济等学科中,有关低碳经济、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就申报了100多项。三是也有少数知名专家所报课题未能入围。据了解,这主要是申报材料论证不够充分或分数仅差1-2分而落选,当然也有个别是初评专家的专业不够对口,今后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
  记者:看来初评专家评分直接关系到能否入围,那么如何保证初评专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呢?
  规划办负责人:应该说初评专家都是本着对申请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认真履行评审职责,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份申请材料。比如,有的专家认为个别申请内容不是自己研究专长或不甚熟悉,主动提出调换更合适的专家来评;
有的专家除按规定评分外,还专门写了详细的评审意见;有的专家把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都标出来了,说明对申报材料评审非常细致。当然,我们在保证通讯初评公平公正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初评全部采取异地匿名评审制度,专家收到的评审材料都没有本省或本单位的;为确保专家独立评审和严格保密,评审材料必须由专家本人拆封,每份评审意见都必须专家本人签字生效等。
  记者:请您谈谈今年会议评审的基本情况。
  规划办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立项工作的政治性、导向性、示范性、学术性很强,总的要求是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按照专家主审、小组讨论推荐、大组无记名投票、学科组长签署意见等四个规定程序进行。为进一步规范程序,严格标准,严肃纪律,今年我办专门修订下发了《会议评审规则》。我们强调学科组长要负总责,强调专家主审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强调评审专家严格执行回避和保密规定,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为防止入围名单外泄,我们还采取了入围课题表在投票前才下发、学科秘书工作表用后立即收回等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也得到评审专家的理解和好评。
  总的看,在今年会议评审中,评审专家都是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对申请人负责的精神,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由于专家把关严格,今年计划立项指标2300项,实际只评出2285项;重点项目指标200项,实际只评出140项。综合平衡也是体现立项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今年的立项课题还适当兼顾了二级学科和地区覆盖面。今年继续执行向西部地区和青年项目适度倾斜的政策。西部地区立了404项,比去年增加48项。青年项目计划资助800项,由于总体质量较好,实际立了855项,比去年增加178项。
  记者:听说今年有一批新评委首次参加会议评审工作,他们有什么体会和建议?
  规划办负责人:是的。去年我办增补了近400名学科评审组专家,会议评审专家人数达到800人,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地区分布更加科学合理,抽选上会专家的随机性也大大增强。今年共有156名新评委第一次参加会议评审,为评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会议期间,我办专门征求新评委的意见,听取他们参加评审工作的体会和建议。每位新评委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反馈了书面意见,认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表示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评审任务。新评委对我办的通讯初评、信息保密、会议组织、会议纪律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如一位专家说:“参加本次评审活动,感到领导重视,准备充分,程序严密,运作规范,服务周到,气氛和谐,充分体现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特点。”还有专家说,“以前我也多次参加各类评审会,比较起来,这次会议程序最公正,方法最科学,讨论最充分,受到干扰也最少。评审专家严格把关,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大家都出以公心,委实难得。”新评委还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改进社科规划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采纳吸收。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在今年的项目申报和评审中,是否发现有学风浮躁或学术不端行为?
  规划办负责人:引导优良学风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职责。我们在申报《公告》中就明确提出,“凡在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三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即作撤项处理并通报批评。”在今年2万多份申请材料中,我们也发现有个别学术造假或违规行为。比如,在通讯评审中,有专家反映个别课题论证中多处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在会议评审中,也有评审组发现两份题目虽然不同、但论证核心内容和表述多处雷同的申报材料。评审会议后,我们对所有评出的建议立项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逐一进行了认真核查。经查实,有个别申请人的前期研究成果有造假行为。对上述违规行为特别是对抄袭或造假者,我们都按有关规定做了严肃处理。此外,我们还将立项名单上网公布,公开接受学界和社会监督。

相关附件